打飛棒
打飛棒,是桑植廣為流行的一項傳統(tǒng)娛樂活動,青少年尤其鐘愛這項活動。清同治版《桑植縣志·雜識》中就有“三溶民人不懼險,童少亦敢直面飛棒而迎接”的記述。由此可見,玩打飛棒游戲的歷史已相當久遠
少兒們玩打飛棒游戲常在峪谷草坪,或收割后的干稻田中舉行。所用之物就地取材,僅兩根木棒、三塊石頭。一根稱打棒,長約50厘米,大小手握為宜;一根稱“飛棒”,長30厘米,租細與打棒一致。三塊石頭中,有兩塊稍大,相向而立,用來擱飛棒;一塊拳頭大,用來作“砍雞頭”,又名“打地雞”的支點。
打飛棒的玩法,視參加數(shù)的多少而定。若僅兩人,則開展雙人對抗;若人多,則分組進行。比賽形式類似于打壘球和棒球,不計時間,只以誰先滿貫定輸贏。
程序分挑棒、打飛、砍雞頭三步。
規(guī)則是,首先挑棒,爭出線權(quán)。先自支架處向左右延長劃一底線作為界線,再將飛棒橫置于支石上,雙手握住打棒,奮力將飛棒向前挑出,誰組代表挑得最遠,誰便是開局的進攻方;反之,則為防守方。
接著是打飛。攻方站在界線外稍后處,守方分散站在界線前方。攻方,右手虎口握著打棒的一端,大拇指和食指提著飛棒的上端,與胸同高,突然向上猛地一提,使之高過頭部,同時迅疾松開;與此同時,手中的打棒對準下落的飛棒,攔腰用力擊打出去,類似打棒球。而守方見飛棒呼嘯飛來則奮起迎接,或迎面撲向前去抱住或騰空躍起抓住,猶如搶壘球。倘若防守失利,攻方則以打棒為尺,自底線向飛棒落地處直線量出距離,并記下數(shù)據(jù)。
緊接著是砍雞頭。攻方將飛棒置于支點石上使其前端翹起為雞頭,后端著地為雞尾,之后蹲下身子,用打棒對準雞頭猛擊下去,使雞尾翹起,并迅急攔腰用力向前擊打。若守方又未接住,則攻方仍按前法量出距離。兩次擊打的成績合并計算為一個人或進攻組的第一輪成績。接著攻方的其他成員依次進攻。
相反,若攻方打飛時,飛棒被守方接住,攻方須將打棒橫置于支架上,讓守方持飛棒自落地處投擲,若被擊中落地,便失去進攻權(quán),與守方交換角色和位置;若未中,則攻方繼續(xù)進行砍雞頭。其間,守方若接住飛起的雞頭,須疾向支架處投擲回去,攻方則用打棒阻擋,若未擋住,且正好落在支架下或底線上,攻方無成績;若擋在支架和底線之外,則據(jù)實丈量,計入成績。
雙方輪流攻守,反復進行,直到有一方達到約定的滿貫數(shù)而取勝,比賽方終止。于是,敗北方要據(jù)約定進貢物品,或?qū)W牛叫狗吠。此時熱烈的氣氛、活躍的場面,將活動推向高潮,人人樂趣無窮。末了,若大家興趣不減或失利方不服輸,則爭奪又從頭開始。
打飛棒,規(guī)則復雜,運動量大,而且潛伏一定危險,稍有不慎,即飛棒傷身,甚至打傷眼睛。但同時它又是一項適宜少兒鍛煉身體,培養(yǎng)頭腦靈活、動作敏捷、勇猛頑強、敢于冒險的全面發(fā)展的活動。故為父母者一般均不阻止,倒是樂于一旁觀看指導,傳授經(jīng)驗。由于大小皆喜的緣故,這項活動在桑植,始終有聲有色,長興不衰。
結(jié)束語
在明天的內(nèi)容中,錦郎還將介紹桑植其他的獨具特色的民俗,敬請期待!
內(nèi)容節(jié)選自:岳麓書社《湖南白族風情》
圖片源自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刪除。
編輯:錦郎